回到顶部
法新社消息,有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全球记录的骨痛热症病例已超过1270万起,几乎是2023年总病例的两倍,专家指出,由于存在大量未通报病例,实际数字或接近一亿。
骨痛热症,又称为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的传播媒介是受感染的雌性伊蚊,当这些蚊子叮咬感染病毒的人类后,它们会携带病毒并传播给下一个被叮咬的人。感染骨痛热症的患者通常会突然发高烧,体温可达40或41摄氏度,持续27天。患者可能会感到剧烈的头痛、眼球后方疼痛、肌肉和关节疼痛,出现红疹等,还可能会出现更严重的症状,如内出血、休克。
目前,骨痛热症主要发生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每年5-11月是高发季节,其中7-9月最为严重。在流行区域内,人群普遍易感。近期,研究人员通过分析亚洲和美洲21个国家的气温变化与骨痛热症病例的关系发现,约19%的病例与气候变暖密切相关。研究还预测,随着气温持续升高,秘鲁、墨西哥、玻利维亚和巴西等地的高海拔地区,未来25年内可能出现高达200%的骨痛热病例增长。
有分析指出,气候变暖导致的气温升高为携带病毒的蚊子提供了更适宜的生存环境。在较高的温度下,蚊子的繁殖速度加快,生命周期缩短,从而增加了病毒传播的机会。此外,气温升高还扩大了蚊子的地理分布范围,使得原本不存在或较少存在骨痛热症的地区也面临了疫情暴发的风险。
除此之外,湿度是另一个影响蚊子活动和病毒传播的关键因素。气候变暖可能导致降水模式的变化,进而影响不同地区的湿度水平。在湿度较高的环境下,蚊子更加活跃,叮咬人类的频率也相应增加,从而加剧了病毒的传播。气候变暖还可能通过影响人类行为来间接促进骨痛热症的传播。例如在炎热的天气中,人们可能更倾向于穿着较少的衣物进行户外活动,这增加了被蚊子叮咬的风险。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建立健全的疫情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并报告疫情暴发的地区,以便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并开展大规模的灭蚊行动,消除蚊子滋生地,降低蚊子密度。同时,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骨痛热症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如如穿长袖衣物、使用驱蚊剂等,减少被蚊子叮咬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