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近日,根据《雅加达邮报》报道,印度尼西亚总统签署了最新的海洋沉积物管理条例,取消了海砂出口禁止令,规定海砂可用于国内改造、政府企业基础设施建设、国内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等,新条例允许相关证件持有者在满足当地需求后出口海砂。该条例自签署之日起,立即生效。
海砂就是海洋中的砂石,经过海水冲刷、滚动、碰撞、打磨而成,是一种纯天然的矿产。海砂除了含有二氧化硅外,还有少量的氯离子、长石、钙、镁、云母等,是仅次于石油天然气的第二大海洋矿产。主要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沿海地带。
海砂的用途也十分广泛,主要包括建筑、工业、冶炼三个方面。
建筑用途的海砂占海砂生产总量的90%,例如充当混凝土材料,用于铺筑路基,填海造陆,作为沥青材料等。工业用途的海砂在成分上可分为矽砂,钙质砂及重砂等,产量虽仅约占总海砂使用量的一成,但用途却极为广泛,例如制造玻璃、矽砖与瓷砖、玻璃打磨,金属抛光等;冶炼用途的海砂主要是用于制造钢铁及铸造铜,铅,铁的合金。
印度尼西亚由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17508个大小岛屿组成,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陆地面积约190.4万平方千米,海洋面积约316.6万平方千米,海岸线总长54716千米,拥有非常丰富的海砂资源。
事实上,印度尼西亚很早就对国内的海砂资源进行了开采与出口,新加坡是印度尼西亚海砂最大的出口市场。
数据显示,在1997年至2002年间,新加坡在印度尼西亚每年的海砂进口量约为2.5亿立方米。而新加坡进口海砂的主要目的是填海造陆,据悉,新加坡的国土面积建国之初仅有581.5平方公里,五十年间,通过填海造陆的方式扩大到了724.4平方公里,新增土地占总领土面积的20%。
但大量开采海砂也给印度尼西亚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近岸海砂的开采会使沙滩等资源遭到破坏,还会损害近岸水下天然的“防波堤”,导致波浪及潮汐等海洋运动直接作用于海岸,易引起海岸蚀退、海水入侵等地质灾害。在入海口,过度的开采海砂会引起海水上溯倒灌,导致土地盐碱化、影响淡水资源等。除此之外,大量开采海砂对海洋的地质与生态环境也有很大的影响,例如珊瑚死亡、红树林退化和海岸磨损等。
2003年,印度尼西亚颁布了关于禁止出口海砂的条例,直到20年后,2023年6月,印度尼西亚当局才取消了这条禁令,规定海砂可用于国内建筑改造,符合条件的开采商可以出口到国外。
路透社报道称,印度尼西亚解除海砂出口禁令,新加坡可能是最大的受益者。因为此前,马来西亚与柬埔寨都相继禁止了海砂出口,新加坡只能远赴印度进口,运输费用非常昂贵。
但是有环保人士表示,印度尼西亚有关海砂的新法规没有提到任何环境保护方面的条例,与生态损失和随后的恢复成本相比,出口海砂的经济效益将相形见绌,当局应该慎重考虑。
对此,印度尼西亚海洋事务部长回应道,此次出口管制对比以前更加严格,会由海洋部计划,能源部、环境部、学术专家、独立环境团体等组成研究小组,寻找海砂沉积处,然后判断那里的海砂是否由自然形成的沉积物组成,然后才能对这些海砂进行开采,用于国内建筑或出口,政府只会向有能力疏浚海砂的公司发放开采许可证。他还表示,由于洋流旋转,印度尼西亚每年大约有230亿立方米的海洋沉积物。